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成為菩薩的條件─發菩提心

授課法師:自誠法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地點:淨土院

菩薩是印度語,也就是「菩提薩埵」的簡稱。
菩提為「覺」,薩埵為「有情」,是指有大道心的人,能自覺又能覺他,故名「覺有情」。
在漢傳佛教裡,我們最終的學習目標是「佛陀」,但在還沒成佛之前,我們追尋的是「菩薩」。
聲聞、緣覺在大乘佛教中的角度是什麼?我們尊重他,就像學者一樣,但我們不是只停留在聲聞、緣覺的角度裡,而是要超越聲聞、緣覺,追求菩薩的腳步。
在大乘佛教裡面,大部分是佛陀與菩薩的對話,聲聞、緣覺也有,但比較少,只有發菩提心的聲聞、緣覺,在大乘佛經裡有這種對話。
菩薩可分「聖者菩薩」和「百劫菩薩」。
在受菩薩戒時,戒師都會問:「汝是菩薩否?已發菩提心否?」戒師為什麼要這麼問?就是要知道戒子你有沒有擔當,能不能把眾生的責任扛在自己的肩上。當你發菩提心的時候,你就可以成為菩薩,因為菩薩是簡稱,菩提薩埵簡稱菩薩。
菩提這兩個字是「覺」的意思、薩埵是「有情」,就是有道心的人。
道心又可以分為「一般的道心」和「大道心」。
一般的道心和大道心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呢?一般的道心所講的是出離心,大道心是甚麼呢?就是菩提心。
菩提心的三要素:出離心、大悲心、空觀心。
我們剛才講的一般道心,大多是在出離這個部分,也就是外在的物慾的降低,甚至捨離,出離這個世界。
那麼一般的二乘聖人有沒有大悲心和空觀心呢?一般的二乘聖人這兩個部分比較薄弱,而且他的空觀和菩薩不一樣,不像菩薩那麼廣闊,所以是一般的道心,菩薩道心是發大道心,也就是菩提心。
所以,要學習大乘佛法,就須具備菩提心的三個要素,不然就流於小乘,甚為可惜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